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34章 传奇 (第2/2页)
诗了。” 魏主想起当年那个在宫城里嚎啕大哭,在喊着黄祖母那个少年,不由得黯然。 现在还是长大了吧,有了妻子,孩子也将要出世了。 可是他还是当年的他吗? “皇舅见谅,我已经不作诗了。”王川微微躬身行礼,认真的说道。 “怎么,是不能做还是不想做。”魏主冷笑,脸色变得不好看起来了。“在朕面前,你还是如此啊。” “是做不出来了。”王川愧疚的说道。 一旁的许薇也抓着他手臂,欲言又止。 “来人,笔墨!”魏主大喊道。“今日你不做也得做!当年你不就是在我面前作诗才名扬天下的吗,这最后一首也应该在我面前结束了,不是吗?还是说看不起朕了!” “王川啊王川,当年讽刺讥笑朕的人哪儿去了,还是说朕已经没有资格了。是啊,天下人都将奉你为人皇,他们一直在等你啊。” 在魏主的吩咐下,内侍也摆好了案桌,准备了笔墨。 王川站在那里,一言不发。 神情犹豫着。 魏主在看着他,一动不动。 良久,终于挥袖转身离去。 “皇舅!”王川叹了口气,终于喊住了他。 魏主停下,转身看向他。 王川咳了几下,神情更加痛苦一般,上前抓着他的手臂,动容万分。“以前怪我太年轻,还不懂事,经常惹恼皇舅生气了,今日想借此跟皇舅赔罪了。诗作都是小事。” “大世将乱,许多人都颠沛流离,惨遭不幸。凭我一己之力恐怕也是独木难支,难挽天倾。以后不管如何,皇舅你要保重身体啊,此行一别,就不知道何日再见了,珍重!” 王川语重心长的嘱咐了,便来到案桌前,看了看眼前这座昔日繁华的名城,想到之前的战乱洗劫,于是伤情而作。 过了 那么久,终于作诗出来了。 尘封已久的才华和天赋,重见天日。 许薇在一旁看着,一时竟也有几分触动,看着那道身影。 魏主走了过来,看向这诗,然后怔住了。 不由再细细读了一遍。 “王川啊王川,你还真是每每让人刮目相看啊,每次你的新诗出来,总是如此。”魏主感慨,小心翼翼的把这首诗收好了。 外面一群百姓伸长了脖子想看,却是看不到。 “以前你作风花雪月,儿女情长,现在还是知道忧国忧民了。”魏主又感慨道。 转身离开了。 “皇舅过奖了。”王川认真行礼,恭送他道。 “嗯,算了。”魏主正要离开,想了想,最后对他说道。“王川,我原谅你了。” 就这么样,带着魏国的人先行回去了。 “把我的琴拿来。”王川对她说道。 “呃……好。”许薇连忙给他找来。 轻轻抚琴,有苍凉悲忧的乐声传出。 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” “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 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问君此去几时还,来时莫徘徊。” “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人生难得是欢聚,惟有别离多。” …… 马车停在江边,暂时歇息。 忠伯走了过来,熟悉的笑了笑。 杨皓正亲自给马匹喂草,见状不由也笑了笑。“你也是想问殿下那首词的?” 在场有着不少眼尖之人,所以王川在魏主面前新作的诗作又很快传了出去。 忠伯这里也手抄了一份,像他们这个程度的,大多都是不明觉厉。 所以需要别人讲解。 这也是茶楼说书的地方为什么这么热闹的缘故,尤其讲起王川作品的时候,也是这么的传播开的。 而在他们这帮人中,通常是杨皓给大家讲解的。 杨皓坐好,望着眼前一群热切的人,更能感觉到王川身上那份能够令人如此对待的魄力啊。 尤其像忠伯这样,还是从小看着长大的,可是对于王川的一切他最为热衷,最想了解和知晓了。 “疏影暗香,此词用字极其传神,如此佳作除了殿下还有谁能够完成的呢!天下间还有谁能够作出这等作品呢!”杨皓再细读一遍,越发崇拜。 其他人闻言也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。 此词一出,天下人谁还怀疑王川呢。 “这首词是在淮城城下所作的,这些你们都看到了。”杨皓说道。“必须先说一说这淮城了,天下名城之一,可是遭蛮兵入侵,幸亏魏主御驾亲征,保住了这座城,可是再不见昔日的繁华了。” “在城门下王川殿下还有魏主相遇,魏主令其作诗,于是殿下他有感而发,做了这么一首作品。” 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过春风十里。尽荠麦青青。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” “渐黄昏,清角吹寒。都在空城。杜郎俊赏,算而今、重到须惊。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。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、冷月无声。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。” 念完之后,杨皓擦了擦眼角,不知道为何有些感性动容了。 “此词前几句便道尽了淮州昔日名满天下的繁华了,还有自己对于传闻中名城的向往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