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一十九章 运不同命就不同 (第2/2页)
说他是不愿意出去,要出去在哪都能挣大钱。 孩子的衣服自己做,大人穿的毛衣,自己编织,样式赶着最时髦的编织,看不出一家人生活在窘困之中。 后来托人找到一个适合他丈夫的工作——在夜总会弹电吉他。 杜妮娅看着他丈夫有点希望了,以为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了,没想到在外面却有了外外遇,这叫杜妮娅很吃惊,就他这样还搞婚外情? 这就像省城话骂人:球钱没有,鸡儿邦邦硬,裤腰带还打得浇湿! 杜妮娅真想见识一下他找的那位有多么美丽高雅。 俞晓平有个几个同学耍得好,这么多年混的程度不一样,有开厂的,开酒楼的,也有开苍蝇馆子(小饭馆)的,有下岗给私人老板打工的,有摆地摊的,有蹬三轮车的。 这些勤快人虽然干的活,好像不“体面”,但手头用钱,一个个都比俞晓平阔绰。 这三轮车也就是自行车右边加个轮子,加个座位,人称“耙耳朵”。 耙耳朵本是男人耳根子软,怕老婆的意思。 这三轮车之所以叫耙耳朵,是因为丈夫蹬着这车带老婆出门到处玩,听话又卖力气的意思。 如今用它来载人,运营挣钱,人就戏称这三轮车为耙耳朵。 没钱打不起的士,或为省钱,乘坐这样的三轮车戏称为打“耙的”。 俞晓平有个“毛根朋友”(发小的意思),外号叫阿怪。 阿怪和俞晓平在一个厂,又在一个车间上班。 车间活太少,闲人多,反正到厂里也没事,几年都没按时正常发过工资,要来厂里就来,不来也没人打考勤。 阿怪经常揽点小装修活干,没装修活就骑三轮车载人跑耙的(的士),钱包里的“子弹”(钱)相对比较充裕。 俞晓平上面有三个jiejie,就他这一个儿子,俗话说:皇帝爱长子,百姓爱幺儿。 家里从小就娇惯,前几年厂里效益好,把他和她媳妇杜妮娅调到省城,俩人终于脱离了那老山沟,当年就生了孩子。 杜妮娅生的是女儿。 过了好长时间,亲戚朋友跟她说,俞晓平得知杜妮娅生的是女儿的时候,第一句话是:“生的是女儿嗦,也要得!” 亲戚朋友都调侃,俞晓平那个发音很重的“嗦”字和那个“也”字简直意味深长。 俞晓平和他父母并没有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态度,对杜妮娅和女儿也关爱有加。 但杜妮娅想起俞晓平话里那个“嗦”字和“也”字,里深层次的含义,心里好像梗了什么东西。 这红红火火的厂子,一下就害了瘟病,拖着工资不发。 要像阿怪那样去蹬三轮车挣钱,俞晓平拿不下那面子,打死他都不会去干这活,他jiejie,他父母也不会让他去丢这个脸! 阿怪人豪爽放荡,爱喝小酒,也喜好“那一杯”,也有“瞟客”的外号。 他弄得一手好菜,对厨艺也有研究。 同学就调侃他,不但厨艺好,对票艺也颇有研究。 要好的几个同学,小酒喝高兴过后,一起找按摩店按摩。 一进按摩店就嚷嚷,喊老板把小姐都叫来,他要看看谁的“指功”好! 当时随他一起去的同学和朋友,以及按摩店的老板和小姐都愣了。 俞晓平居然听见有个小姐说:“我的zigong只让我老公看!” 阿怪也听到那小姐的话了,居然放肆大笑。 一起去的同学和朋友也把指“指功”当成女人器官的谐音了,都认为他臊皮也太过分了。 阿怪笑完,伸出两手在前,十根手指不停抓动,说:“不要误会,我是说看一下服务员的指头上的功夫如何。” 大家听了这话,紧张尴尬的气氛才缓解下来。 同学在一起经常海阔天空地瞎扯乱侃,说俞晓平在老山旮旮里待的时间太长了,缺乏见识。 经常给俞晓平“洗脑壳”,给俞晓平讲了好多见识,好多道理: 中国四大菜系,川、鲁、粤、淮风味各异,其菜品不计其数,而且厨界有一菜一味之说。 瞟界和厨界有些类似。 小姐品种也繁多,简单说有胖瘦高矮,南方北方系列,温柔的,泼辣的。 “干活”有和风细雨,慢条斯理,缠缠绵绵。 也有疾风骤雨,酣畅淋漓的。 有原汁原味,刚出道的农村小姑娘,回味悠远,淡而不薄。 有迷人温柔的少妇,其“活”干得浓而不腻,风味特殊,弄得人溜滑爽脆,舒烂骨脱。 繁荣*盛,好耍得很。 阿怪说俞晓平在老山沟沟里待了多年,脑子有点木呆,思想保守不能放开。 还给俞晓平总结出他当前问题所在:饭菜隔锅香,家花没有野花香! 再好的一道菜,时间长了也就吃腻烦了。 面前摆了各式各样,什么味都有的一大桌子好菜,你始终只吃一道菜,多亏呀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