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二十章阴德阳德  (第1/1页)
    平安县城。    入夜时分,晓月初升。    县中,一座宽敞的园子里,喧哗声震。    虽是下县,然亦有富商大户。    栖霞县主身边自有能人出手,与县中打过招呼后,花了一点代价就暂时盘下了这座园林。    园林不算大,占地约摸十几亩,位于城北偏西的偏僻角落,临近大道。    此时此刻,自园门处开始一排排灯笼高挂各处,隔着十几步便有一盏。    树梢,旗杆,亭台,楼阁,无不灯火通明。    在月光照耀下,不说亮如白昼,也是相差仿佛。    早有车架停在园门处一片空地上,密密麻麻,数以百计。    整个县城中,大大小小的头面人物都得了准信,前来赴会。    栖霞县主背靠郡王府,于本朝宗室女子中也是数的过来的尊贵,远不是这小地方的人往日里能巴结上的。    园中彻夜饮宴,很是。    丝竹管弦声,不绝于耳。    人语声,喧哗声,高声放歌声……在寂静的夜里,传出很远。    所谓文会诗会,乃至于赏花宴云云,由头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与会之人。    大族子弟,往往自幼就开始出入此类宴席,学习交际往来,培植人脉,为将来铺路。    寒门士子,也希冀能借此结交一二益友,或是扬出名声。    大抵上,文会的作用不外乎此。    宋颖举办这次文会,用的,是她自家的名头。    目的,只为结识那苏浅雨。    整个县城之中,并无什么大才大贤,只有苏浅雨可以让她正视,余者不过是庸碌之辈罢了。    然而……    “他竟然不来?”    内园一处半亩方塘之前,一身翠衣留仙裙的宋颖,听到这个消息,不禁蹙着黛眉。    一个青衫女官,垂手侍立在一旁,不敢多话。    微风习习,吹皱一池碧水。    月光灯火倒影在水面,碎成星星点点。    临水小亭上,铜壶里,香烟袅袅,散发着阵阵异香,驱散了蚊虫。    “这人不来,文会便无趣得很了。”    顿时,心下大感索然无味。    女官面上不显,心中却也泛着嘀咕。    这还是她头次见自家县主,对一陌生男子这般上心……    过往也不是没有出色的男儿,公侯府邸,那些气质出众的贵公子,或是才高文老的一榜进士,或是江湖中薄有名声的白衣少侠……    或是豪情万丈,或是温文尔雅,或是心有丘壑……以郡王府的权势,什么样的好男子见不着?    人品相貌家世俱是顶尖,而且对县主也不乏敬爱者,与京城大有人在。    奈何这位小主子……她不近男色!    甚至还自做一诗《咏志》:    “富贵荣华转眼空,天光云影万古同。”    “一粒丹心向大道,誓成大道不肯休。”    这在幼时便遍阅王府藏书,修习斩赤龙之术,断了天葵之厄,以童身入道修行。    算来已近十年了……    她是一路看着这位小主,是怎么对男子不屑一顾的。    无论男女,如何相好,百般性情,于她眼中,与白骨无异,皆如梦如幻,去留无意,更不会放在心上。    想到这里,这女官不禁问了出来:    “小主,何以这般看中那人?不过是个寒门士子罢了,至今不过是个白身,连个秀才都不是……”    “你不懂哦,秀娘子。”    宋颖摇了摇头,道:    “莫要以世俗名声衡量,此人,非是尘世中人。”    “不是凡人……那……”    秀娘子明显是小小地吃惊了一下。    摇了摇头,宋颖不想多说。    有些事情,对于凡俗中人,很难说得很透,不如不说。    转而想起一事,她就问着:    “吩咐你去做的阴德,都安排下去了吗?”    秀娘子知道分寸,果然没有继续追问,回答道:    “已经在做了,依照小主的吩咐,我们的人手都特意吩咐要匿名行动,用小主的私房钱,修补了几处垮塌的庙宇,年久失修的桥梁,还施舍白粥七日……都没有暴露小主的名字,只说是好心人。”    宋颖点了点头,难得地展露一丝笑靥。    阴德之事,于她大有裨益。    易经云: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    阴德,就是行善而不为人知。阳德,行善为人所知。    积阴德而不被人知,其功德的力量犹大。当世即可利益自己,更可惠及子孙后代。    冥司不是没有的,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可不是虚的。    积德得福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    很多人不知道积阴德之重要,往往做善事后大肆宣扬,恨不得所有人都广而告之。    这种功德事,便成了阳德。    阳德之力实则远不如阴德。    究其原理,在于阳德为人所知,而一旦出名了,功德也就随着名气的高涨被抵消了。    等于将功德变现,化作了世间的名声。    阴德便是秘而不宣之善,不随名声而转化,自然力量强大。    古人的“怜蛾不点灯,为鼠常留饭”是积阴德;    分粥赈饥是积阴德;    筑桥铺路、凿井引水、点灯施茶、捐棺义葬、急难救助是积阴德;    功成不居、不称己善、不扬人过更是阴德;    见人危急,勇于搭救;甚至随手捡起地上垃圾,使人不致滑倒,也是阴德。    这些善行都在阴司登记造册,纵毫发善事亦无所疏漏,是为阴德。    许多人以为,做了善事无人知晓,自己吃亏了。    其实不然。    若将珍贵的功德用以换取名声,那才是真正的浪费。    声音不因为小,而没有人听到;德行不因为隐藏,而不被发现。    宝玉蕴藏在山中,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;深潭里有了珍珠,连潭岸都不会干枯。由此可知,行善贵在日积月累,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?    行善不欲人知,这叫阴德。    阴德较之阳德更为有力。    因名声亦是福气,阳德广为人知,实则大半力量已转化为世间名望,能残余多少利益实在难说。    时日推移,阳德渐渐了不得力,其力耗尽,已化为名声。    唯阴德绵绵不绝,不为人知,可以长久,能利益家族。    是以阴德至重,必须多多储蓄。    于个人道业修行而言,阴德便是外功,足以裨益修行,减少阻碍,乃至于消灾解难……更不可轻忽大意。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